正在加载

苍南望族殷氏的繁衍发展之路

  • 作者: 八字小编
  • 来源: 半藏网
  • 2023-04-25

解读百家姓殷姓。为您讲述一段关于苍南望族殷氏的繁衍发展之路。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在殷氏家族中,金乡殷氏是小小的一支,2011年人口仅200人左右。然而200多年来,特别是民国以来,金乡殷家人才辈出,代有达人,在商界、政界、学术界皆有不凡业绩,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苍南近现代望族。


金乡殷氏谱载始祖为“殷禹臣”,祖籍鄞县殷隘(现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前殷村)。清乾隆年间,可考始祖禹臣长子德明迁居绍兴余姚县。清嘉庆年间,德明长子俊杰(1768-1831,金乡殷氏族谱中为三世祖)由余姚南下至金乡,形成今天的金乡殷氏九房。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民国县志·人物志》和有关典籍记载,在清末的100年间,金乡殷氏共出了34名人才,在清末近百年历史中,出了18位朝廷命官,殷可凤、殷洪畴、殷执中、殷殿鳌等四人分别任知府、知州和禄寺署正,官至五品;殷可铭帝任布政司理问,官至从六品;殷汝庆等两人曾任知县,官至七品;殷体研后来官至国子监太常博士,官至从七品;殷可坤、殷可富后来成为翰林待诏。民国以来,四世祖(四房)南华和四世祖(七房)南华后嗣名人辈出,其中六世殷汝熊、殷汝骊、殷汝耕三兄弟最为出名。殷汝熊曾任浙江、山东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殷汝骊曾任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殷汝耕曾担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司长。民国初,总统黎元洪为金乡殷家祠堂亲笔题写“上善绵龄”旌表匾额,悬于中堂,为国内宗祠之罕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亦赠一匾。其后,殷家长江后浪推前浪,涌现了殷体扬等一批大学教授,殷之浩、殷琪父女等商界巨子,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一批政界名人,沿续了金乡殷家的辉煌。


历史上任何一个家族,其兴盛都有一个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分析金乡殷氏家族的崛起,本人认为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受周边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金乡历史以来文化底蕴就较为深厚,特别是明初建立卫城以来,一批文化精英聚集到金乡城内,经过历代的累积,产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此后金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肯定会延续给后代。明成化间(1465-1487),金乡卫办有卫学,入卫学者称军生,一卫军生有40人。近代以来,搬迁到此的金乡殷氏肯定也会受到金乡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是家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金乡殷氏始迁祖和二世祖原先都是官僚,后来弃官从事工商,首创“殷大同”烛、烟品牌,业务由金乡、舥艚、马站拓展至福州,并广销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国,“累金巨万、富甲省垣”,开清代国内外贸之先河,致金乡殷氏富甲一方,荫及后世,功不可没。后来,殷氏家族的经济实力在金乡一直名列前茅,这对其后人的成才教育肯定大有裨益。人数并不算多的金乡殷氏刚迁金乡不久,就能够把祠堂盖得具有相当规模,占地达1500平方米,并且富丽堂皇、十分气派,就说明这个家族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三是殷氏家族注重教育,在家族内部形成了争先恐后的氛围,极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殷氏自从搬迁到金乡后就十分注重教育,百年间共出国子监太学生7人,贡生2人,教育质量十分高。一些后裔后来出任高官,家长也获赠朝廷荣誉,于是更加重视教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光绪十四年(1888),邑人夏毓兰等创狮山书院于金镇(今金乡镇),殷汝熔与其族鸠赀购屋五楹,余君寿施田200亩,充赡膏伙,瑞安名儒金稚莲应聘讲学。光绪卅年和卅四年,殷家就有殷汝骊、殷汝耕、殷汝威、殷汝劭等四名学生到日本早稻田、日本帝国大学等着名高等院校留学,殷汝骊长兄殷汝熊也曾留学日本。民国期间,殷汝骊倡导新学,在金乡殷氏祠堂开办了金镇卫西学堂教育后人,聘请名师任教,如民国年间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兼代广东国民政府司法部次长及国民党党本部主任的苍南名人黄实就曾在此校任教,这些都说明这个家族极为重视教育。金乡殷氏出了一批高官巨贾和专家教授,离不开该家族良好的教育基础,也说明其祖先有先见之明。


四是殷氏家族敢于闯荡江湖。金乡殷氏本是移民,移民本身就具有敢闯敢干的精神,这种文化基因,对其后代的发展极有好处。清嘉庆年间(1813年)南迁金乡的殷族,近二百年来,在“列强竞于商战,夺我利权,而华商持退守主义,且护商之政末举”之时,族长诸辈“远展骥足,与欧美诸大陆间,高树汉帜”,赢得非凡业绩。这种爱国创业的不朽精神,应是当代振兴苍南之无价财富。


本文来源于半藏①算命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全文